回归佛陀教导之原始佛教

ในห้อง 'ทวีป เอเซีย' ตั้งกระทู้โดย Sikkha, 20 กุมภาพันธ์ 2011.

  1. Sikkha

    Sikkha เป็นที่รู้จักกันดี

    วันที่สมัครสมาชิก:
    17 ธันวาคม 2010
    โพสต์:
    556
    ค่าพลัง:
    +421
    隨佛而行
    Bhikkhu Vūpasama 隨佛法師

    从公元十八世纪起,英国及西方学界针对印度佛教史实进行考证,揭开了历时约二百余年之「佛教溯源思潮」的序幕。两百余年来,经由英、法、德、美、加拿大、 日本、中国等各国学者,接续不断的探究与确证,不仅丰富了「印度初期佛教」的研究内容,也强化了对于「佛陀原说」──原始佛法──的探究基础,更在理想化、神化的信仰以外,开拓出务实、朴质的修行道路。

    近三十多年来,台湾佛教界受到佛教史学研究及印顺法师的影响,从仰信传统汉传老庄化之隋唐佛教,重新归向印度初期佛教探觅法源,试图从初期佛教的传诵当中,确认佛陀之真实教法的所在,这就是「原始佛法」的追寻。如是经由印度大乘菩萨道、印度部派佛教的溯源学习后,除了将《般若经》、《中观》的「空」义,从汉传老庄化的「自性」认知中加以导正,不再采取「真空妙有」的自性观点,解读《般若经》的「空」义,还进一步的促成华人佛教圈对『阿含圣典』的学习热潮。此一影 响所及,是在二十世纪末叶的台湾与大陆佛教界,日渐推展的「人间佛教」思惟,以及目前「南传佛教」的学习风潮。目前推展于华人佛教圈的「人间佛教」,是依后世新出之《般若经》的「缘起即空,诸法皆空」教说,作为思想的核心,而「南传佛教」的教说,则是佛灭百一十六年部派分裂以后,出于优波离师承之分别说系,传化于锡兰之铜鍱部的传诵。虽然这两者的教说、义趣及修行方法,都有相当不同于「佛陀原说」──原始佛法──的教说改变,但不可否认的,两者都是受到 「回归佛陀本怀」之溯源思潮的影响,才形成的发展。然而,除了《般若经》、《中观》与「南传佛教」的发展以外,探觅佛教法源,确认 佛陀真实教法──原始佛法──的脚步,依然持续的向前迈进,而复归于「佛陀原说」的因缘,亦逐渐的趋近于成熟。

    印度佛教的发展史,经由中、外佛教史学界的探究,已经确证可以分为八个阶段:
    一、原始佛教(佛世至「第一次结集」);
    二、根本佛教(佛灭后百年内);
    三、初期部派佛教(佛灭百一十六年后);
    四、中期部派佛教(部派菩萨道确立);
    五、后期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菩萨道;
    六、末期部派佛教与中期大乘菩萨道;
    七、后期秘密大乘菩萨道;
    八、印度佛教的灭没。

    锡兰佛教的发展史,约可分为六个阶段:
    一、分别说部佛教传入锡兰;
    二、分别说系铜鍱部佛教的确立;
    三、铜鍱部佛教与初期大乘菩萨道的纷争;
    四、锡兰佛教的衰微;
    五、分别说系铜鍱部佛教的复兴;
    六、铜鍱部佛教传扬于东南半岛。

    在印度佛教发展史的八个阶段中,原始佛教指的就是佛陀住世时的佛教。原始佛教的内涵,包含了两大主轴,
    一是「原始佛法(四圣谛)」,
    二是「人间佛教(一乘菩提道)」,
    原始佛法、人间佛教的相应、统合与一致,才是「原始佛教」的真义。

    原始佛法的意涵,主要是针对历经时空迁变、教说演迭的佛教历史而言,在流传变迁的佛教中,唯有佛陀住世时的教法──原始佛法,才是佛陀亲说的「正法」(巴sammādhamma)。在佛灭当年,由佛陀亲教之圣弟子举行之「第一次经典结集」集成的传诵,才真能代表「如是我闻」,真是契合于「正法」的传诵。在佛教经典之溯源探究中,已确认了汉译《杂阿含》及南传巴利《相应部》当中共传的因缘、食、谛、界、蕴、六入、四念处等道品,共七事相应教,是佛灭当年「第一次经典结集」的集成,是佛教教法传诵的「法源」。因此,能修习、宣扬、传承「第一次 经典结集」集成之「正法」的僧团,就是现前世间的「正法之光、正法之灯、正法之传承维护Sammādhammadīpa」。

    人间佛教的意涵,是指依止 佛陀亲自教导之「因缘法、四圣谛」,实现「安顿世间、出离世间苦恼」皆能通达无碍的佛教。这是立足于世间真实──因缘生、因缘灭──的智觉,在现前人间能 够务实、实际的解决现实问题与苦难,这既是现实世间的真实内涵,也是「解决现实人生困难的正道」。同此,依着「因缘生、因缘灭」的智觉,如实正见「缘生法 无常、苦、非我我所」,如是能如实知「应当于缘生、无常诸法,依离贪、依灭尽、向于舍」,而次第起「于缘生法之离贪、断爱」的「八正道」,这就是「出离、 灭除世间苦恼的正道」。因缘法与八正道之统贯、相应、一致,就合称为「四圣谛」。唯有立足于「四圣谛」,世人才能在解决现实问题与苦难的当前,同时度越内 在的贪欲、瞋恚、执取及苦恼,这是真正的「世间正道」,也是「出离世间苦恼的正道」。

    因此,「人间佛教」的精神与奥义,虽不是倾向形上、遁世、神秘、灵通、救亡的佛教,但也不是泛泛现代化的佛教建设,或是强调生活化的时尚佛教,更不是高揭 入世化的宗教行动而已。唯有契合于「因缘法、四圣谛」的「人间佛教」,才能同时具足「度越现实世间的困难」,满足「慈悲喜舍」、「自利利他、自觉觉他」与 「苦灭无余」,真能成就无上菩提的「一乘菩提道」。正如汉译《增壹阿含》说:「佛、世尊皆出人间,非由天而得也 (大正藏《阿含部T2》p.694.1)」!「佛出人间,人间佛陀」的真义,即在于此。

    三十多年来,个人为了寻觅 佛陀的教法,参究国际学界对印度初期佛教史的研究成果,探研汉译三藏、南传三藏及佛教史献的内容,并对照阿难系与优波离系之古老经法的共说。在二十一世纪初,依据阿难系与优波离系两部僧团传承之初始传诵的经法共说,再经由「经法与教史的对应、耙梳、整治及确证」,终于还原「第一次经典结集」的教法、禅法及菩提道次第──原始佛法,也彻底厘清印度佛教之部派分化、教说流变、发展的确实过程。此一确证成果,虽然不同于目前佛教界诸多传承的教说及研究观点,却能让佛教界的修学者,得以藉由严密考证的经说与史实为基础,回归二千四百多年前,由释迦佛陀正觉亲宣的教法,正向无上菩提。

    正法之光Sammādhammadīpa 的创刊,对于佛法的认知内涵来说,这将是在「经说、因缘法、禅法、菩提道次第、教乘」及「初期佛教史」的阐述上,成为近代佛教第一份真正宣扬「原始佛教」 的杂志。这是在藏传菩萨道、汉传菩萨道及南传佛教之外,提供一种「以史为据,依经为量」的学法道路。唯有滤净后世学派「部义」的杂染,确当抉择佛教教说之 古新、正偏,依据「十二因缘法」的原说,重新传承失传约二千三百年的正觉禅法──十二因缘观,开显世间、出世间通达无碍的「原始佛教──原始佛法(四圣 谛),人间佛教(一乘菩提道)」,引摄世人正向无上菩提,并在二十一世纪为「复兴正法」作出可贵的贡献。

    原始佛法之探究
    「原始佛法」一词,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概念,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,最初提出此一用语与概念的,是英国的学界。早在十八、九世纪,当西方列强向 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,发现要在亚洲进行殖民侵略,并不像非洲及南、北美洲般的容易。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,也有发展久远的伟大宗教 信仰,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洲各国人民的心灵。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,多半紧随于宗教信仰之后,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,往往是文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。因 此,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,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,为后续的传教、经济、殖民作准备,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。因此,英国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,针对佛教的历史、文献、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,原本的目的,是要透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,证明佛教信仰中的释迦牟尼佛,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、虚构人物,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,藉此来打击佛教的信仰基础,并为西方列强在亚洲的发展路。

    然而,西方诸国的学者,历经百余年的考古与研究,透过多面向史献证据的比对、求证后,终究禀着学者的专业、良知与诚信,以现代科学考证的严苛标准,向西方 社会证明,不仅佛教信仰的核心──释迦牟尼,是真实的历史人物,即使是佛陀的两大弟子──舍利弗、目犍连,也是真实不虚,而佛陀、舍利弗、目犍连的遗骨舍利,也被西方考古界,从已被遗忘于世、深埋于地底的佛塔中挖掘出来,并因此重现于世人的面前。除此以外,更对佛教长期以来, 以传教者之传述为信仰基础的佛教史观,当中分歧、模糊、讹传所造成的矛盾及疑团,提出有考古史献为根据的厘清和解答。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间,西方文明以严谨、清晰、实证的方法,间接的帮助佛教澄清了长久以来的困难与疑难,也为充斥各种「既博杂分歧、相互对立,又自相矛盾」之教派学说的佛教,提出可验、可证、可信的「佛教思想史观」。这不仅让佛弟子可依之而探求佛教初始时期的教说,并藉此直探「释迦佛陀的本怀」,同时也强化了佛教的信仰基础,为现代的知识 分子,打开了有根、有据的「入佛之门」。

    西方各国学者的研究,开启了西方学习佛法的大门,西方的学佛者自此日渐增多,如现今德国的佛教人口约有百余万人。由于西方文明重视以史献的传承史,作为探寻佛陀思想原貌的根据,以避免佛教后期的新创思想,误导了学法者对佛法的认识。所以,将传承历史既古老又清晰可信,同时传诵的形式又较为古老的南传巴利圣 典,称之为「原始圣典」,而当中所传诵的教法即被称为「原始佛法」。

    由于西方的研究结果,对于以传承宗派佛教为主流的亚洲佛教,特别是汉传佛教圈,产生了巨大的冲击,进而促使亚洲佛教各国的学者,纷纷投入此一印度佛教传承史的研究,中、日的佛教学者在长期的探究中,终究承认了现代科学的史献证据,进而开展了亚洲佛教之「回归佛陀本怀」的思潮。

    在此一思潮之下,亚洲的佛教界,对长久以来被宗派佛教的信仰与典籍,轻视为「小乘」的「阿含圣典」,重新的正视其史献价值与思想内涵,而「小乘」一词也不再是「理所当然」的「事实」了。不仅如此,亚洲汉传佛教的学者,更针对汉译藏经当中,印度部派佛教之各部派的传诵,作进一步的研究与了解,试图从与南传巴利圣典为同一源流的其它部派传诵中,完整与确当的探知早期佛教的思想,而目的是「寻觅释迦佛陀教法的原貌」。在此一探寻中,有着相当可贵的研究成果, 亚洲佛教学者的研究,有许多是比西方的研究者更向前一步,不仅确认了印度部派佛教共同传诵的四部古老圣典,即《相应部》、《中部》、《长部》、《增支 部》(相当于汉译四阿含)当中,以《相应部》(相当于汉译《杂阿含》)为四部的根本,是四部中最早形成的圣典。当中所传诵之『修多罗』、『祇夜』、『记说』等三分相应教,则以『修多罗』为最早,『祇夜』、『记说』则出于佛灭后百年间的增新。最为可贵与重要的发现,是确认了在『修多罗』中,以当中的「因缘相应」、「食相应」、「圣谛相应」、「界相应」、「蕴相应」、「六处相应」及「念处等道品相应」等七事『修多罗』,是为最古老的传诵,是佛灭之初「第一次经典结集」的集成,是佛教圣典传承的源头。

    此一研究结果,立足于西方近代对佛教史献的研究,更进一步的从汉译佛教史献中,寻得初期佛教传诵形态的根据,更进一步的确认了「原始圣典」的真实所在。然而,现今所传诵的南传《相应部》与汉译《杂阿含》,虽是出于同一古老的传诵,但却是部派分化以后的「部派诵本」,除了保有古老的传诵之外,当中也包含着许多出于日后增新的部派见解与思想,而早期佛教圣典的传诵多是「增新不去古」,所以两部形成「同中有异」的面貌。因此,依着两部圣典当中的七事『修多罗』为本,探寻两部传诵的共同说法,并依此确认共通的古老传诵,过滤后期的新说及部派义学,进而还原及整治出统贯一致、前后相应、完整确当、次第明确的教法,以此作为「佛陀教法原貌」的根据,并依之修学而正向无上菩提。

    修学佛法毕竟不是纯属信仰,也不能像过往的传统一样,以传统宗派的部义教说为准,忽视当中存在着诸多说之不通、对立矛盾的说法,或者自以为是的闭门造车、 自由心证,或是将许多融摄了印度神教及外道教义的传诵,自作解释的一概了无分别、融通无碍的视如无物。这些存在于佛教的现实,对于任何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来 说,都是学法上的障碍。因为学习佛法毕竟不是虔诚信佛、行善布施、发愿度生而已,也不是修持禅定、持念咒语,或是议论听闻许多「言之成理」的佛学就好,直到两鬓白发、实无所证,才依佛救度、求生净土。在传统的宗派世界里,多少的佛弟子是视自己为求证正觉的学法者,而非托附于信仰的泛泛信佛者,如此信心满满、发心高远、陈义崇高的前进,但一入宗派林立的佛教世界,却为部义罗陈、教说歧异、自相拉扯的现实佛教所困,而终以「念佛为务,净土为归」居于多数了。 试问:何以致此?可叹多少深入佛门的老修行,为此而延误一生!佛法毕竟是由历史的 释迦佛陀所传授,而人间的僧团也有着历史的传承,终究是有道、有迹可寻,修学佛法还是要以「佛陀的教法」为根据。探寻「原始佛法」的目的,绝不是为了否定 传统佛教,而是为了回应与落实佛弟子的初衷──成就无上菩提、利益众生。

    中国近代学者梁启超,在所著之《中国佛教研究史》一书中提出:「我国自隋、唐以后,佛学者以读小乘为耻,《阿含》束阁,盖千年矣!吾以为真欲治佛学者,宜有事于《阿含》……。《阿含》为最初成立之圣典,以公开的形式结集,最为可信。……虽不敢谓《阿含》一字一句悉为佛说,然所含佛语之多且纯,非他经所及。 《阿含》实为一种言行录的体裁,其性质略同《论语》」。梁启超在此书中又说:「试以汉译四阿含与锡兰之巴利本相较,当能发现诸多异义。他日若能将全世界现存之各种异文异本之阿含,一一比勘为综合研究,追寻其出自何部所传,而因以考各部思想之异点,则亦为学界之一大业也」。可见在二十世纪初叶,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已经注意到,《阿含》为最古老与可信的典籍,而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叶,日本学者对于印度初期佛教与原始圣典的研究,即有相当深入与可贵的研究成果。其实中国古代的佛教学者,比对佛教所传承之典籍的内容,早已承认与接受《阿含》是佛教早期传诵的教法,如隋天台智顗之「四教说」即判《阿含》为世尊初始之教。由于古代学者无法求证于印度佛教之史实,而受限于后世增新典籍的说法与学派思惟,所以虽承认《阿含》为佛教之初始传诵,但多以后世学派的立场,评判佛陀真传的《阿含》为「小乘」。因此,直到近二十世纪末叶,《阿含》圣典的探究,以及对汉、巴之《阿含》的比较研究,才真正为国人所重视,为华夏佛教界所接受。

    由于现今承自部派佛教时期所传诵之四部《阿含》圣典,不仅包含初始结集与佛灭后百年间的集成,随着部派的分化,各部派自部的思想与主张,也会融入、增附于部派传诵的《阿含》中。在长久的流传中,不同部派经由彼此影响与相互融摄后,许多部派的「部义」,会发展成部派间共有的「义解」,此时由「部义」融入部派传诵的「新经说」,就变成部派间「共有的新经说」。因此,各部派传诵之『阿含圣典』,当中的共说有三种:
    一、「第一次结集」集成的古老经法;
    二、「第一次结集」以后至佛灭后百年「第二次结集」间的增新传诵;
    三、部派分裂以后,经由部派「部义」的相互融摄,而相近共说的「新经义」。在这三种共说里,只有「第一次结集」集成的教法,才是真正可信的「佛法」,其余多是出于后世的增新。

    此外,在菩萨道的典籍中,则有更多后世的增新,当中的义理有承续自部派之部义,也有再创新的见解,故多与初期佛教的思想不合。虽然这些新出的典籍,也有益于世人,但对于佛陀教法的学习而言,如不加以抉择厘清,必将造成学习上的混淆及困惑。所以,探寻《阿含》的学人,需善知厘清古、新说法之差异,否则只有徒受辛劳,而难有真实的利益。若将南传五部巴利圣典一律信持,则必陷于古、新传诵与部派义学之间的矛盾;将各出自不同部派的汉译四部《阿含》全部纳受,则有古、新传诵与不同部派思想混杂的问题;若把南、北传诵之汉译四部《阿含》、五部巴利圣典全然受持,则古、新说法与不同部派义理交相揉杂混淆的问题更大。如再加上后世部派的论书义学,则必似同将汉传八宗一律等持不疑,最后学人只能信受一切说法皆对,无法识知古、新之异,而抉择出「佛陀之正道」。

    因此,探寻佛陀教法的真义,就不能不了解佛教圣典之集成与传承的历史,当知「原始圣典」是针对经典史献的传承历史当中,最初集成的传诵所作的定义,而「原始佛法」是指依据「原始圣典」所建构的「佛陀之思想体系与实践方法」,这既不等同现今南传分别说系铜鍱部佛教,也不就是汉传或藏传菩萨道。探寻「原始佛法」的意义与目的,应当是现代的佛弟子,藉由一切可行的努力,在现有的佛教传诵中,探寻可信、可验、可证的「佛陀所说法」,并依之修学而现证菩提、利益世间。



     
    แก้ไขครั้งล่าสุด: 22 กุมภาพันธ์ 2011
  2. Sikkha

    Sikkha เป็นที่รู้จักกันดี

    วันที่สมัครสมาชิก:
    17 ธันวาคม 2010
    โพสต์:
    556
    ค่าพลัง:
    +421
    原始佛教教团宗旨

    發行緣起
    原始佛教教团宗旨:
    本会以回归 释迦佛陀教导之原始教法,确立奉守「原始佛法与戒律」之僧团,
    体现「尊僧和俗、性别平权、政教分离」。

    佛法从仰止高山的 佛陀之身口意中―如一泓泉汲汲涌出,而传诸各地滋润焦渴的众生;众生在汲取佛法的清凉时,也回报以一己的期待。就在这汲取与回报间, 佛陀教法已于历史长河中传承两千四百余年了。当今佛教的教义中有多少是佛陀的原说,又有多少是众生的期待呢?

    从十八世纪开始西方就投入佛史之考证,继之以日人的研究,及汉地学人的努力,可以说这一议题已经得到清晰的解答。

    我们的导师― 随佛法师,继承前人的研究结果,就北传阿难系说一切有部之杂阿含经,与南传优波离系分别说部之相应部,其中的七事相应教之共说,考证佛教部派分流之衍化,去除南北传两部部义之互涉部分。而整治出教说一致、统合连贯、前后相应、次第分明的佛陀教说原貌。

    作为佛弟子的我们,不敢或忘世尊「自觉觉他、自利利他」的教导。感于导师「重建如法如律的僧团,确立 佛陀正法之教说」的宏愿,我们发行这本刊物―《正法之光》,透过这清澈的正法之光,企盼引导世人回归佛陀教法,以清净佛法之法水再注润世人的焦渴心灵。这是我们满心的期望,也是我们出刊的初衷。

    發行立場
    一、我们不否认在此方、他方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有若一、若二甚或百、千、万、亿佛;但是为避免无谓的臆测与争论、远离伪说的揉杂,我们回归历史上的释迦佛陀为我们的根本大师。

    二、我们承认在历史的递嬗中,佛教有各宗各派的教说;但是我们奉持由大迦叶所号召,经过五百位修行成就者―阿罗汉所认可的第一次结集之圣典作为修行的依据。虽然这可能没有将佛陀一生说法全然收集,但是作为显明正法及修证菩提所需,必(已)然足够。

    三、经过两千四百多年的传承, 佛陀原始教法已然新旧交杂、真伪难分;我们以近200 年来佛教学界的考据为依据,确认杂阿含经与南传相应部当中古老修多罗的共说,去除后世之增新与部派教义之混杂融涉部分,还原第一次圣典结集之原貌。

    四、我们尊重任何端正信仰之教派;但是我们以奉行佛陀真实教法之僧团为现前的依止。

    五、我们尊重任何不违反法律与善良风俗的教说与信仰;我们谨守政教分离之原则,不参与任何政党与政治活动。我们确认缘生法无从比较出绝对的胜劣平等,男女二众皆能成就无上菩提,是应恪守分责分权之分际。
     
    แก้ไขครั้งล่าสุด: 23 กุมภาพันธ์ 2011

แชร์หน้านี้

Loading...